近期,我校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IF 4.8,中科院一區TOP)、The Crop Journal (IF 6.0,中科院一區TOP)🩰、Communications Biology(IF 5.2👨🏻🦯➡️,中科院一區TOP)在線發表了3篇研究論文👃🏼。
相較於細菌和卵菌,銹菌的生活史更為復雜、基因組更大,導致銹菌無毒基因研究進展緩慢。目前在小麥稈銹菌中成功克隆了AvrSr35🚵🏽♀️、AvrSr50🧜🏻♂️、AvrSr27😝、AvrSr13和AvrSr22等無毒基因💴,小麥葉銹菌及條銹菌中尚無無毒基因成功克隆的報道🦹🏼♀️🛰。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葉銹菌無毒基因及效應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首次發現並克隆了2個小麥葉銹菌無毒基因,並揭示了2個小麥葉銹菌無毒基因毒性變異的分子機製👨🏽🏭。
2024年6月🏐,在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IF 4.8,中科院一區TOP)發表了題為“Evasion of wheat resistance gene Lr15 recognition by the leaf rust fungus is attributed to the coincidence of natural mutations and deletion in AvrLr15 gene”的研究論文(DOI:10.1111/mpp.13490)。首次鑒定到小麥葉銹菌無毒基因AvrLr15,無毒基因AvrLr15特異性識別抗葉銹病基因Lr15,激發Lr15介導的免疫防禦反應。
毒性葉銹菌生理小種中AvrLr15存在4個氨基酸的差異,且差異導致AvrLr15無法識別Lr15,表明AvrLr15通過4個氨基酸的突變💾,變異為avrlr15👮🏼♀️,喪失無毒功能🦏。本研究為揭示抗葉銹病基因抗性喪失原因奠定了基礎,並有助於開發AvrLr15分子標記👧🏿,監測田間葉銹菌毒性變異📂,指導抗葉銹病小麥品種的合理種植。杏运娱乐在讀博士生崔鐘池和申松松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王海燕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2024年9月🖐🏼,在學術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IF 5.2,中科院一區TOP)在線發表了題為“Puccinia triticina avirulence protein AvrLr21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wheat resistance protein Lr21 to activate wheat immune response”的學術論文(DOI👩🏻🦰:10.1038/s42003-024-06881-4)🧚🏻。基於前期本課題組鑒定到的多個小麥葉銹菌候選效應蛋白🧑🏻🚀,本研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可以觸發Lr21免疫反應的無毒基因AvrLr21👩🏻🦯➡️。
宿主誘導的基因沉默試驗表明,沉默AvrLr21會影響Lr21介導的免疫反應;蛋白互作試驗明確了AvrLr21可以直接與Lr21蛋白相互作用🤿;初步明確了AvrLr21與Lr21的識別可以被毒性小種中其他蛋白幹擾💟。本研究為銹菌無毒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是本課題組報道的第二個小麥葉銹菌無毒基因🧓🏿。杏运娱乐在讀博士生申松松🧹,畢業博士生王菲,在讀博士生崔鐘池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馬利松教授和王海燕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
2024年8月⛹🏼♀️,在學術期刊The Crop Journal(IF 6.0♡,中科院一區TOP)在線發表了題為 “Puccinia triticina effector Pt-1234 modulates wheat immunity by targeting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aNAC069 via its C subdomain ”的研究論文(DOI🧑🏼🔧:10.1016/j.cj.2024.07.013)。本研究揭示了葉銹菌效應蛋白Pt_1234通過靶向小麥轉錄因子TaNAC069的亞結構域C破壞TaNAC069介導的抗葉銹病防禦反應的科學問題。本研究有助於揭示小麥葉銹菌效應蛋白靶向小麥轉錄因子以促進侵染的分子機理。杏运娱乐畢業碩士生耿懷民、畢業博士生張艷俊、畢業碩士生秦臻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海燕教授為該文通訊作者📋。
本課題組工作不僅成功克隆了葉銹菌無毒基因AvrLr15和AvrLr21,還揭示了葉銹菌無毒基因的變異機製🌄,為銹菌無毒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工作得到華北作物改良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NCCIR2023ZZ-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172384,31501623)🎏、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2020204028)和河北省高等教育科技研究項目(ZC2023178)資助。